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:2024-10-22 23:51
共1个回答
热心网友 时间:1分钟前
《黄鹤楼》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代表作之一,被誉为吊古怀乡之佳作。此诗以黄鹤楼为背景,诗人登临古迹,泛览眼前景物,即景生情,一气呵成。诗中自然宏丽,风骨独特,虽不协律,但音节浏亮,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。李白和严沧浪等文人对其推崇备至,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。崔颢的《黄鹤楼》因此名声大噪,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。
黄鹤楼以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,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,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。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,借传说落笔,然后生发开去。仙人跨鹤,本属虚无,现以无作有,有岁月不再、古人不可见之憾;仙去楼空,唯余天际白云,悠悠千载,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。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,气概苍莽,感情真挚。
此诗前半部分用散调变格,后半部分整饬归正,实写楼中所见所感。诗中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、鹦鹉洲的芳草绿树,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,这是先放后收。诗中“意得象先,神行语外,纵笔写去,遂擅千古之奇”,充分展现了崔颢的创作才华。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而出,一气旋转,顺势而下,绝无滞碍,体现了诗以立意为要和“不以词害意”的原则。这种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的写法,使得《黄鹤楼》成为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。
《黄鹤楼》前半部分用散调变格,后半部分整饬归正,实写楼中所见所感。诗中叙昔人黄鹤,杳然已去,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;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,历历在目,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,这一对比,不仅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,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。《楚辞·招隐士》曰: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。”诗中“芳草萋萋”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、归思难禁的意思。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,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,回应前面,如豹尾之能绕额的“合”,也是符合律诗法度的。
《黄鹤楼》的创作手法独特,语言精炼,情感真挚,充分展现了崔颢的创作才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。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,取得极大成功,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,实至名归。
传说李白登黄鹤楼,曾想写诗,见到此诗佩服之至,并说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有诗题上头。”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,未必真有其事。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。其《鹦鹉洲》诗前四句说:“鹦鹉东过吴江水,江上洲传鹦鹉名。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。”与崔诗如出一辙。又有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。为此,说诗者众口交誉,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谓:“唐人七言律诗,当以崔颢《黄鹤楼》为第一。”这一来,崔颢的《黄鹤楼》的名气就更大了。